电子式的书写方法

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和“×”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价电子),这种式子叫做电子式。

1. 原子的电子式

由于中性原子既没有得电子,也没有失电子,所以书写电子式时应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全部排列在元素符号周围。排列方式为在元素符号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每个方向不能超过2个电子。2. 金属阳离子的电子式

金属原子在形成阳离子时,最外层电子已经失去,但电子式仅画出最外层电子,所以在画阳离子的电子式时,就不再画出原最外层电子,但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应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所以金属阳离子的电子式即为离子符号。

3. 非金属阴离子的电子式

一般非金属原子在形成阴离子时,得到电子,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这些电子都应画出,并将符号用“[]”括上,右上角标出所带的电荷数,电荷的表示方法同于离子符号。

4. 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

共价化合物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结合而成的。书写时将共用电子对画在两原子之间,每个原子的未成对电子和孤对电子也应画出。因不同元素原子吸引电子能力不同,则共用电子对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而偏离吸引电子能力弱的原子。

5. 根离子的电子式

根离子中,若不同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画法同共价化合物,因根离子带有电荷,所以应把符号用“[]”括起来,右上角标出电荷数。

6. 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先根据离子电子式的书写方法,分别画出阴、阳离子的电子式,然后让阴、阳离子间隔排列,注意相同离子不能合并。

①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形成用“→”表示,形成之前为原子的电子式并用弯箭头表示电子得失,形成之后为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②共价化合物或非金属单质的形成过程

表示方法基本同离子化合物相同,不同的是因没有电子得失,所以不要再画弯箭头,并且“→”之后为共价化合物或非金属单质的电子式。

中和热测定中稍过量的为什么要是碱而不能是酸的分析

根据中和热的定义: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水时放出的热量为中和热。中和热是个定值,为57.3KJ/mol
在中和热的测定中:
NaOH + HCl = NaCl + H2O
1 mol 1 mol 1 mol

为了保证生成水的物质的量为1 mol,也就要保证1 mol酸能完全被中和,通常都要使碱稍稍过量。那么要是让酸稍稍过量,而使1 mol碱完全反应,也不是会有1 mol水生成吗?只要有1 mol水生成,放出的热量不也是中和热吗?

当然,如果从理论上来说,谁稍过量都会有1 mol水生成,都是可以的。但实质实验操作中,因为测量的装置会进入空气,而空气中有CO2,CO2会与碱反应而使和酸中和的实际碱量减少(有一部份与CO2反应),则实际与强酸反应的碱没有1mol,从而导致测量值偏小。所以需要碱稍过量,从而保证与1 mol酸完全反应的碱量是足够的,则生成水的量就可以最大程度上等于1 mol,从而减少实验的误差。

AlCl3为什么是共价化合物是分析

AlCl3为什么是共价化合物?

AlCl3是共价化合物,在气态时是双聚分子,化学式为Al2Cl6,氯化铝其中一个氯和和另一个氯化铝中的铝形成配位键,如图所示,每个铝周围都达到8个电子 :

这是因为离子键是正负电荷的吸引,共价键是电子云的重叠。三价铝离子半径过小,电荷过高,产生的电场强,即极化能力强,氯的电子云在电场作用下变形,和铝的电子云重叠,形成共价键。固体AlCl3上温度上升至150度时即可气化成Al2Cl6。在高温下离解为平面型的AlCl3。(Al是三配位的)

再者,从电负性上分析,成键的两个原子的电负性之差大于1.7的就认为是离子键,小于1.7的就认为属于共价键。Al与Cl的电负性之差都小于1.7,所以认为它们也属于共价化合物。符合这种情况的还有BeCl2,Be与Cl电负性之差也小于1.7,也属于共价化合物。

在高中阶段,其实不用给学生分析AlCl3为什么是共价化学物而不是离子化合物。只要求他们把AlCl3为共价化合物作为一个特殊的例子来记忆就得了。

关于配制银氨溶液不能向氨水中滴加硝酸银的讨论

在做醛基的检验实验——银镜反应中,实验的成败与否与配制的银氨溶液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银氨溶液配制操作不当,可能会使配出来的溶液不是银氨溶液。正确的配制操作应是向硝酸银溶液中逐滴滴加氨水,直至产生的沉淀刚好完全溶解,即得银氨溶液。

在此操作中,有不少人就会提出,滴加时,能不能把硝酸银逐滴往氨水中滴加呢?答案是不能的。至于原因,有很多种说法,比较认可以解释,我整了一下,大致如下:

在配制银氨溶液时,若把硝酸银往氨水中滴加,氨水相对于逐滴的硝酸银来说,是过量的。银氨溶液长期放置、或加热,尤其加入强碱,银氨溶液容易失去氨而生成易爆的氮化银[有些说法是叠氮化银(AgN3)]。氮化银(Ag3N)俗称雷爆银,该物质在干燥时或受震动会分解而发生猛然爆炸。所以氨水过量,则容易产生雷爆盐——雷爆银、氮化银(Ag3N)。碱过量除了容易产生易爆炸的氮化银(Ag3N)外,还有可能产生容易爆炸的雷酸银(AgONC)。所以在配制银氨溶液时,不能将硝酸银加入氨水中,这样容易发生意外。

但由于银镜反应需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所以在配制银氨溶液时,使生成沉淀刚好完全溶解即可(氨稍过量,呈弱碱性)防止加入过量的氨水,而且随配随用,不可久置,避免产生不安全因素。

关于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生成的是NaHCO3而不是Na2CO3讨论

1、为什么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生成的是NaHCO3而不是Na2CO3 ?

答:假设生成碳酸钠和苯酚,则此两者不共存(一个显碱性,一个显酸性),假设不成立. 故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不生成碳酸钠。(注:假设法是较为有效的学习方法)。实际上若生成碳酸钠,必然是由于苯酚钠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苯酚和碳酸钠,实际上碳酸氢钠不能与苯酚钠反应生成苯酚,因为酸性强弱顺序是:碳酸>苯酚>HCO3-。

2、苯酚为什么可以和碳酸钠反应,却不可以和碳酸氢钠反应?

答:苯酚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与苯酚钠,符合强酸制弱酸的规律,即苯酚的酸性大于碳酸氢钠。但如果苯酚可与碳酸氢钠反应那就生成碳酸了,而苯酚酸性很小,比碳酸弱。根据强酸制弱酸原理可知.反应不可能发生。

乙醇的催化氧化装置中铜丝网的作用

在进行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中,试管A盛有无水乙醇,试管B中装有CuO(用石棉絾作载体)。实验装置如下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空气的目的____________
(2)试管A上部放置铜丝网的作用是______
(3)平行管B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相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试管C中放的是蒸馏水,实验过程中试管C导管口有气泡冒出,从液面溢出的气体的主要成分______。

解析:
(1)鼓入空气的目的其实就是鼓入氧气,使氧气与乙醇充分混合,利于下一步的反应。
(2)乙醇与空间存在一个爆炸极限,铜丝网的作用时吸收A装置中因加热与产生的热量,防止空气与乙醇的混合气因达到着火点而爆炸。
(3)B中存放着黑色的氧化铜,发生反应后,黑色氧化铜被还原为红色的铜。所以现象为:黑色固体变红。
CH3CH2OH+CuO===CH3CHO+Cu+H2O
(4)通入的是空气,剩余的肯定是没有参加反应的氮气。

在这道题中,我有两个问题存在疑问,希望高人解答:
一、由于通往B中的是空气(O2)与乙醇的混合气,那么在B中发生的反应,是否还应该有Cu + O2 ===CuO ?与CH3CH2OH+CuO===CH3CHO+Cu+H2O 合并后就是:2CH3CH2OH + O2 ==Cu== 2CH3CHO + 2H2O
如果有,B中的现象又是什么?仍然是黑色变红?还是红黑交替?
二、如果阻断空气的通过,则从A出来的气体就只有乙醇蒸气,则B所发生的反应理应为:CH3CH2OH+CuO===CH3CHO+Cu+H2O ?
那通入与不通入空气,B中的反应与现象都是相同的?

碳酸氢钠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碳酸氢钠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问题在老师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最常见的观点有两种:

1.[Na+]>[HCO3-]>[OH-]>[H+]>[CO32-]

2.[Na+]>[HCO3-]>[OH-]>[CO32-]> [H+]

持观点为1的认为:在碳酸氢钠溶液中每电离1mol HCO3-,便产生1mol CO32-和1mol H+,在这个基础上再考虑水的电离,而每1mol水的电离便产生1mol H+和1mol OH-因此必有[H+]>[CO32-];持观点2的认为:由于NaHCO3的水解而使溶液呈碱性,而碱性越强则[H+]的值越小,而[CO32-]的值则会越大,因此必有[CO32-]>[H+];仔细分析这两种观点可以看出问题的核心是[H+]和[CO32-]的排序问题,两种观点的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哪种观点更符合实际情况呢?分析如下:

一.分析问题的准备知识:

1.根据气体交换动力学,CO2在气液界面的平衡时间常需数日,因此为方便起见,我们把NaHCO3溶液体系看成是封闭体系并加以研究。

2.由于[H2CO3]/[CO2(aq)]=10-3,且CO2(aq)+H2O=H2CO3的速率很小,所以我们把CO2(aq)和H2CO3两种物质和并成一种假象物质H2CO3*,且根据我们的实验和有关资料,在18-25℃时有:

①Ka1={[H+][HCO3-]/[ H2CO3*]}=10-6.3

②Ka2={[H+][CO32-]/[HCO3-]}=10-10.3

③[H+]={ Ka1(Ka2([HCO3-]+Kw))/(Ka1+[HCO3-])}1/2

④并测得在18℃时,质量分数为8%饱和NaHCO3溶液的密度为1.0581g/ml

二.定性及定量分析过程:

1.定性分析过程:从两种排序情况看主要的区别是[H+]和[CO32-]的排序问题,不难想象当NaHCO3的浓度很小很小时,水的电离是主要的,此时应有[H+]>[CO32-];但如果是NaHCO3的浓度很大,此时溶液碱性较强,此时应有[CO32-]>[H+],所以该问题的关键是确定某一浓度,进而根据这一浓度确定[H+]和[CO32-]的排序问题。

2.定量分析过程:

(1)设[H+]=[CO32-],则由②③可得PH=7.65,进一步结合①②③可得此时的碳酸氢钠溶液的浓度,计算结果为:

C NaHCO3=10-5mol/l (为10的负5次方)

(2)设[H+]

1.01 mol/l>C NaHCO3>10-5mol/l (为10的负5次方)

(3)设[H+]>[CO32-],按同(1)的方法计算,即可得到此时的碳酸氢钠溶液的浓度应满足:

C NaHCO3>0

三.结论:

通过前面的分析知NaHCO3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排序问题与NaHCO3的浓度大小有关,考虑到一般情况下,我们所接触到的题中NaHCO3的浓度多为大于10-5mol/l(为10的负5次方) ,因此在一般情况下NaHCO3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为: [Na+]>[HCO3-]>[OH-]>[CO32-]>[H+],更符合实际情况。

如比较中要考虑H2CO3的浓度时,由于CO32-由HCO3-电离得到,而H2CO3则为HCO3-水解得到,HCO3-电离程度很小,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所以有H2CO3>CO32-

结合上面结论,则一般情况下,NaHCO3溶液中粒子浓度的大小顺序为:
当1.01 mol/l>C NaHCO3>10-5mol/l (为10的负5次方):
[Na+]>[HCO3-]>[OH-]>[H2CO3]>[CO32-]>[H+]
当C NaHCO3>0:
[Na+] >[HCO3-] >[OH- ]>[H2CO3] >[H+ ]>[CO32-]

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的几点体会(转)

电解质溶液是高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涉及电解质溶液的考点多,重现率高。其主要的热点是:1、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强弱电解质的比较;2、酸碱混合后溶液酸碱性的判断及PH值的计算,混合后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3、盐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盐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等。

这部分知识是大部分学生的难点,许多同学在学习中常常下了很大的功夫却得不偿失,因此考试中得分率很低。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怕这部分知识的主要原因是对弱电解质的电离、及影响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因素等知识点学习不透彻,常常不能综合考虑题中出现的问题。花了很多时间做了却由于一点考虑不周功亏一篑,有的学生干脆放弃这一类题,考场上遇上了随便找个选项一填了事。那么如何通过学习能正确且快速的分析解好这类题呢?当然除了学好基础外,还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解题思路模式。下面是我在教这部分知识时的做法,写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有关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的题,在做时首先搞清溶液状况,是单一溶液还是混合溶液,然后再根据情况分析。
1、单一溶质的溶液中离子浓度比较
① 多元弱酸溶液中,由于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注意,电离都是微弱的)的,第一步的电离远远大于第二步,第二步远远大于第三步。由此可判断多元弱酸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例H3PO4溶液中:c(H+)>c(H2PO4-)>c(HPO42-)>c(PO43-)
② 多元弱酸的强碱正盐溶液中,要根据酸根离子的分步水解(注意,水解都是微弱的)来分析。第一步水解程度大于第二步水解程度,依次减弱。如Na2S溶液中:c(Na+)>c(S2-)>c(OH-)>c(HS-)>c(H+)
③ 多元弱酸的酸式盐溶液中:由于存在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的电离,同时还存在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的水解,因此必须搞清电离程度和水解程度的相对大小,然后判断离子浓度大小顺序。常见的NaHCO3 NaHS,Na2HPO4溶液中酸式酸根离子的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溶液中c(OH-)>c(H+)溶液显碱性,例NaHCO3中:c(Na+)>c(HCO3-)>c(OH-)>c(H+)>c(CO32-),
在NaHSO3,NaH2PO4溶液中弱酸根离子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溶液显酸性c(H+) >c(OH-)。
例在NaHSO3中:c(Na+)>c(HSO3-)>c(H+)>c(SO32-)>c(OH-).

规律:① 盐电离离子 > 离子第一步水解(电离)> 水的电离离子 > 第二步水解粒子 ② 第一步水解生成的粒子浓度在[OH-]和[H+]之间,第二步水解生成的粒子浓度最小 例:Na2S溶液中的各离子浓度大小的顺序:c(Na+)>c(S2-)>c(OH-)>c(HS-)>c(H+)

④ 不同溶液中同种离子浓度的比较:既要考虑离子在溶液中的水解因素,又要考虑其它离子的影响,是抑制还是促进,然后再判断。
例;常温下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a.(NH4)2CO3b. (NH4)2SO4.c.(NH4)2Fe(SO4)2三种溶液中c(NH4+)的大小;NH4+在水溶液中发生水解显酸性,CO3.2-离子水解显碱性,两离子水解相互促进,Fe2+水解显酸性与NH4+水解相互抑制,因此三溶液中c(NH4+): c>b>a。
2、 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比较
① 强酸与弱碱溶液混合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首先要考虑混合后溶液的状况及溶液的酸碱性。
酸过量:溶液为强酸和强酸弱碱盐的混合溶液,溶液中c(H+) >c(OH-)呈酸性
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为单一盐溶液,弱碱根离子水解,溶液呈酸性
碱少量过量:溶液为弱碱和强酸弱碱盐的混合溶液,溶液中c(OH-)=c(H+)呈中性
碱大量过量:溶液为大量弱碱和强酸弱碱盐的混合溶液,溶液中c(OH-)>c(H+)呈碱性。根据这几种情况可判断溶液中离子大小情况。

例:(2009年高考全国理综Ⅱ、10题)用0.10mol/L的盐酸溶液滴定0.10mol/L的氨水,滴定过程中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
A. c(NH4+)>c(Cl-), c(OH-)>c(H+) B. c(NH4+)=c(Cl-); c(OH-)=c (H+)
C. c(Cl-)>c(NH4+), c(OH-)>c(H+) D. c(Cl-)>c(NH4+), c(H+)>c(OH-)
〔解析〕:氨水和盐酸混合后,溶液中仅有四种离子,c(Cl-)、c(NH4+) 、c(OH-)、c(H+)。氨水大量过量时呈现碱性时A成立,溶液中c(NH4+)>c(Cl-)>c(OH-)>c(H+);溶液呈中性时根据电荷守恒B成立;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为NH4Cl溶液,NH4+水解使溶液呈酸性,溶液中c(Cl-)>c(NH4+)> c(H+)>c(OH-),若盐酸过量时溶液为盐酸和氯化铵的混合溶液溶液也呈酸性,D都成立;C中阴离子浓度均大于阳离子浓度,不符合电荷守恒,正确选项为C。
②强碱和弱酸溶液混合后,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
呈碱性包括两种情况;强碱和强碱弱酸盐的混合溶液及单一强碱弱酸盐溶液。
呈中性: 强碱弱酸盐和少量弱酸的混合溶液
呈酸性:强碱弱酸盐和大量弱酸的混合溶液
12、(上海化学试题14).某酸性溶液中只有Na+、CH3COO-、H+、OH-四种离子。则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
A.该溶液由pH=3的CH3COOH与pH=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而成
B.该溶液由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NaOH溶液和CH3COOH溶液混合而成
C.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中离子浓度c(CH3COO-)>c(Na+)>c(OH-)>c(H+)
D.加入适量氨水,c(CH3COO-)一定大于c(Na+)、c(NH4+)之和
[答案]:A
[解析]:此题的关键应注意题中的“酸性”两个字,选项B溶液NaOH与CH3COOH恰好完全反应,所以溶液呈碱性;选项C:根据电荷守恒:
c(CH3COO-)+ c(OH-)=c(Na+)+c(H+),推导出:
c(CH3COO-)-c(Na+)=c(H+) -c(OH-),如果c(CH3COO-)=c(Na+),同时有:
c(H+) =c(OH-) ;如果c(CH3COO-)c(OH-);所以在任何情况下溶液的离子关系c(CH3COO-)>c(Na+)>c(OH-)>c(H+)都不能成立;选项D中加入氨水,由电荷守恒得:c(CH3COO-)+c(OH-)=c(Na+)+c(NH4+)+c(H+),当溶液仍呈酸性即c(OH-)<c(H+),则c(CH3COO-)>c(NH4+)+c(Na+);当溶液呈中性时,c(H+)=c(OH-),则c(CH3COO-)=c(NH4+)+c(Na+);当溶液呈碱性时,c(H+)<c(OH-),则c(CH3COO-)<c(NH4+)+c(Na+),所以c(CH3COO-)不一定大于c(Na+)、
c(NH4+)之和。
3理解掌握电解质溶液中的几种守恒关系;
①溶质守恒:(物料守恒)溶质在溶液中某种离子的各种存在形式总和不变。
如:在CH3COONa溶液中c(CH3COO-)+ c(CH3COOH)= c(Na+)=c( CH3COONa)
②溶剂守恒:(质子守恒)溶液中溶剂水电离的c(H+)和c(OH-)浓度相等,
如:在CH3COONa溶液中,水所电离的H+被部分CH3COO-结合生成CH3COOH,因此:c(H+)+ c(CH3COOH)= c(OH-)
③电荷守恒:任何溶液中都呈电中性,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和等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和。在CH3COONa溶液中:
c(CH3COO-)+ c(OH-)=c(Na+)+c(H+)
利用好守恒关系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1:(广东化学试题17)盐酸、醋酸和碳酸氢钠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在NaHCO3溶液中加入与其等物质的量的NaOH,溶液中的阴离子只有CO 和OH-B.NaHCO3溶液中:c(H+)+c(H2CO3)=c(OH-)
C.10 mL0.10mol•L-1CH3COOH溶液加入等物质的量的NaOH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Na+)>c(CH3COO-)>c(OH-)>c(H+)
D.中和体积与pH都相同的HCl溶液和CH3COOH溶液所消耗的NaOH物质的量相同
[答案] C。
[解析] A中,生成Na2CO3溶液,CO 会发生水解,生成HCO ,所以A错;在.NaHCO3溶液中,电荷守恒 :C(H+)+C(Na+)=C(HCO )+2C(CO )+C(OH-) ;
物料守恒:C(Na+)=C(HCO )+ C(CO )+C(H2CO3) ;
两式相减得 :C(H+)+ C(H2CO3) = C(CO )+C(OH-) 所以B错误。C中,生成NaAc,Ac-水解呈碱性,故C正确;相同pH,相同体积的HCl和HAc,因为HAc为弱酸,所以HAc的物质的量浓度大,HAc所消耗的NaOH的物质的量多,D错。
例2:某溶液中有四种离子, H+ 、OH- 、CH3COO-、Na+,溶液中离子存在哪些关系。
〔解析〕我们按以下几种情况考虑溶液的酸碱性和离子浓度的关系:
a、当溶液是单一的盐(CH3COONa)溶液并呈碱性时的情形:
守恒关系: 溶质守恒:c(CH3COO-)+c(CH3COOH)=c(Na+);
溶剂守恒:c(OH-)= c(CH3COOH)+c(H+),
电荷守恒:c(CH3COO-)+ c(OH-)=c(Na+)+c(H+)
大小关系:c(Na+)>c(CH3COO-)>c(OH-)>c(H+) 。
b、当溶液呈中性时的情形,溶质是CH3COONa和CH3COOH的混合情形,相当于CH3COONa没水解,CH3COOH没电离。
守恒关系:
溶质守恒:c(CH3COO-) =c(Na+);
溶剂守恒:c(OH-)=c(H+),
电荷守恒:c(CH3COO-)+ c(OH-)=c(Na+)+c(H+)
大小关系:c(Na+)=c(CH3COO-)>c(OH-)=c(H+)
c、当溶液呈酸性时的情形,溶质是CH3COONa和CH3COOH的混合情形,相当于CH3COONa和CH3COOH的混合溶液呈中性的基础上又加入了醋酸溶液。
大小关系:c(CH3COO-)>c(Na+)> c(H+)>c(OH-)
d、强碱弱酸盐碱过量时的情形,溶质是CH3COONa和NaOH的混合情形,
大小关系:c(Na+)>c(CH3COO-)>c(OH-)>c(H+) 或c(Na+)>c(CH3COO-)=c(OH-)>c(H+)或c(Na+)>c(OH-)>c(CH3COO-)>c(H+) 。

搞清了这几种规律,遇到题时认真分析,则游刃有余。

关于反应热、中和热、燃烧热的符号问题

首先明确反应热(称为焓变,符号为:△H)是一定要带符号的。吸热为正,放热为负。
如果只比较反应(抱括中和、燃烧)释放或吸收的热量多少,则只比较绝对值的大小 。

但是对于中和热(以放热57.3kJ/mol为例)有的说“中和热为-57.3kJ/mol”有的说“中和热为57.3kJ/mol”,中和热到底带不带负号呢?另外,燃烧热有的说“燃烧热为xxkJ/mol”那么,能不能说“燃烧热为-xxkJ/mol”呢?

现在很多教辅资料,包括教参都没有明确区分这一点。包括权威的高考题,都出现两种说法不统一的矛盾:

(08四川卷)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HCl和NaOH反映的中和热△H=-57.3kJ/mol,则H2SO4和Ca(OH)2反映的中和热△H=2×(-57.3)kJ/mol
B.CO(g)的燃烧热是283.0kJ/mol,则2CO2(g)===2CO(g)+O2(g)反应的△H=2×283.0kJ/mol
C.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D.1mol甲烷燃烧生成气态水和二氧化碳所放出的热量是甲烷的燃烧热

答案:B。CO(g)的燃烧热是283.0kJ/mol。不加正负号。

(08宁夏卷)已知H2(g)、C2H4(g)和C2H5OH(1)的燃烧热分别是-285.8kJ·mol-1、-1411.0kJ·mol-1和-1366.8kJ·mol-1,则由C2H4(g)和H2O(l)反应生成C2H5OH(l)的△H为( )

A.-44.2kJ·mol-1
B.+44.2kJ·mlo-1
C.-330kJ·mol-1
D.+330kJ·mlo-1

答案:A。

出现这种混乱是因为符号使用不规范造成的。这应该是一个高中化学教材的遗留问题。“甲烷的燃烧热为890.3kJ/mol” 这是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写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化学第三册》41页例1作答中的一句话,根据这句话,很多人认为“稀硫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是错的是。所谓的燃烧热,其实就是燃烧焓,如果换个说法:“甲烷的燃烧焓为-890.3kJ/mol”,相信不会有人认为是错的吧?为什么就不能说“甲烷的燃烧热为-890.3kJ/mol”呢?

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1990年的推荐,体系吸热为正值,放热为负值,我国国家标准也已经采纳,这已经是热力学中的惯例。教科书只是在用焓变表示反应热时遵守了这一惯例,但在用语言叙述时恰恰没有遵守这个惯例,由此而引发了一些混乱。

在没有权威理论确明的情况下,很多同行都认为中和热、燃烧热都属于反应热的一种。如果表述为中和热△H、燃烧热△H,则要带正负号(有△H一定要带正负号)。如果只表述为中和热、燃烧热,则不需带正负号。因为反应热有吸热、放热之分,需要正负值;而中和、燃烧一定为放热反应,不需要正负号来加以区别。

Cu分别与浓、稀HNO3反应后溶液颜色差别

Cu2+为蓝色,Cu分别与浓、稀HNO3反应后都有Cu(NO3)2生成,溶液颜色本应该都是Cu2+显示的蓝色。
但Cu与浓HNO3反应后的溶液却为绿色!原因其实很简单,本也不想在这里讨论:
这是因为Cu与浓HNO3反应:Cu + 4HNO3(浓) = Cu(NO3)2 + 2NO2 + 2H2O
生成NO2为红棕色,NO2溶于水后呈黄色,与Cu2+的蓝色混合后就呈绿色。
而Cu与稀HNO3反应:3Cu + 8HNO3(稀) = 3Cu(NO3)2 + 2NO + 4H2O
生成NO为无色,且NO不溶而水,对Cu2+的蓝色没有影响。

但单就上面那样讨论(目前很多资料也就是上面的解释),我觉得欠妥当。 因为这里出现的颜色差异还有一个时间差的问题。
NO2溶与水后会与水发生反应:3NO2 + H2O == 2HNO3 + NO 因NO不溶而水,会从反应的溶液体系里逸出来,从而使这个反应向右移动,从而使溶解在溶液里的NO2反应完全!由于溶液里的NO2慢慢被消耗,从而使溶液从绿色慢慢变成蓝色。

所以,如果反应后放置的时间足够长的话,不管Cu跟浓、稀HNO3反应,最后的溶液都应该是蓝色。但出现上述考点的题目却往往都没有注明反应后这一个时间的差别——到底是刚反应完,还是反应完一段时间?而这些描述上的不够严格,在化学试题里常会有出现,这就给我们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争议性麻烦。

从熵变△S.焓变△H.吉布斯自由能△G判断反应自发性的认识和理解

我认为有以下三个问题:
1、什么是自发反应?
2、怎样理解焓变和熵变?
3.什么是熵与焓?
首先,什么叫自发反应?从字面上看,自发反应就是能够自动进行的反应,但确切一点应该这么说,在一定的条件下,譬如一定的温度压力的条件下,反应能够靠体系自身的力量而不借助于外力,譬如光电等能量的影响,而能够自动进行的反应叫自发反应。也就是说自发反应一定考虑到条件,因为某个条件下不是自发的反应,换了另一个条件可能就是自发的了。所以我认为对自发反应的理解有两点很关键,一个是不借助于外力靠自身的能力来进行的反应;第二个一定要指明是在什么方向上自发或者不自发,如果脱离了这两条去谈任何自发反应,我认为都是没有意义的
我认为判断一个反应能够自发进行,并不见得它一定发生。譬如氢气加氧气在热力学上是自发反应,但是在常温常压下面,我们把氢气氧气放在瓶子里头,一千年后反应仍然不会发生,说明什么呢?说明真正能够实际进行这个反应还要一定的条件,我们可以举一个很浅显的例子,譬如说水能从高处往低处流,但是未必见得水一定从高处往低处流,为什么呢?有一个坝筑在那儿,高处的水仍然是高处水,低处水仍然是低处水,水并没有从高处流到低处。所以我认为讲自发反应的时候,只是指明我们判断它可能进行而未必见得一定进行。
我们应该怎么样理解熵变和焓变呢?
焓是能量判据,放热反应是从高能变为低能,是一种自发进行的趋势。所以一般放热反应(△H<0)为自发性。熵变是从混乱度来判断,这个难理解一点。熵变增加的反应,也就是△S>0 (或者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增加)的反应是自发的。为什么混乱度增大的反应有一定的自发性呢。比方说,一包整齐的火柴掉到地上散开,你认为是火柴是一根根整齐排列的机率大点还是乱七八糟地散为一地的机率大?很明显是后者机率大。所以混乱度增大的反应机率大,有自发进行的倾向。但一些吸热反应也是自发的,如2N205 = 4NO2 + O2 反应吸热,焓变>0 也是自发的;一些熵(混乱度)减小的反应也是自发的,如负10度的情况下,液态水自动结成冰(混乱度减小)。所以单从熵变或焓变判断一个反应是否能自发,都是不够全面的。所以要引入吉布斯自由能△G=△H-T△S 来判断:△G<0 反应一定能自发,△G>0 反应一定不能自发,△G=0 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根据△G判断,则混乱度增大的放热反应一定可以自发(△H<0,△S>0 时△G一定小于零);而混乱度减小的吸热反应则是一定不能自发的((△H>0,△S<0 时△G一定大于零);
而当△H<0,△S<0 时△G的正负就由温度T来决定了。若T很小(低温),T△S的绝对值小于△H绝对值,则△G<0,反应能自发;反过来若T很大(高温),T△S的绝对值大于△H绝对值,则△G>0,反应不能自发;
而当△H>0,△S>0 时△G的正负也由温度T来决定。若T很小(低温),T△S的绝对值小于△H绝对值,则△G>0,反应不能自发;反过来若T很大(高温),T△S的绝对值大于△H绝对值,则△G<0,反应能自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