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热反应实验视频

铝热反应是高中化学必修2的一个重要实验。主要是利用金属活动之间的置换反应:2Al  +  Fe2O3 = 2Fe  +  Al2O3

lyfy0仪器、试剂说明:纸漏斗(防暴)、镁条和氯酸钾都是引燃剂、铝粉和氧化铁粉末为铝热剂、蒸发皿(盛满沙子,防炸裂)

用量说明:Al粉为2g、Fe2O3为5g,是根据方程中的物质的量之比,折算成质量得到的。Al粉所需质量比理论值略高,是为了保证Fe2O3能完全被置换出来。

引燃剂:先点燃镁条,镁条放热致使氯酸钾分解,氯酸钾分解产生的氧气使镁条燃烧更迅速。放出的热量促使铝热剂之间的置换反应发生。

应用:一般用来冶炼熔点高,难以冶冶炼的金属,如铬、锰等。利用这个原理,可以应用在野外焊接铁轨(被置换出的铁呈液态,证明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注意:被冶炼的金属活动性(还原性)一定要比铝弱,反应才能发生。因为要满足还原剂的还原性要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实验视频截图:

纸漏斗填好铝热剂、氯酸钾后,点燃镁条,插在氯酸钾中。

lyfy1

引燃后,剧烈反应,火星四射,场面非常震憾!

lyfy2反应后,铁水灼穿纸漏斗下端,掉落到蒸发皿的沙子上。形成红热的块状固体。冷却后呈灰黑色。

lyfy3以上实验视频为同行收集分享,如需要,请在本日志下方留言处留下邮箱。阿柯见字后尽快发送。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视频

过氧化钠性质的实验是高中必修1的重点内容,其中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产生能使带火星木带复燃的实验一般老师都会在课堂上演示。但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很多都止于理论的分析。这些对实验仪器要求较复杂、不便于在紧凑的课堂上演示的实验使用实验视频则可以完美解决。阿柯今天分享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视频:1

视频介绍:装置右则就是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可采用稀硫酸和碳酸钙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由导管通往预选塞有用棉花包裹着过氧化钠的玻璃管中。

2

实验开始后,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包有过氧化钠的棉花发黑、冒烟,进而燃烧起来!整个过程都没有给棉花加热或者点火!!这应该就是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放热导致棉花着火。

3

可以看明显地看到棉花从发黑、冒烟,最后起火!并且火燃烧得很旺。这个现象同时可以证明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不单止放热,还产生有助燃效果的氧气!因为在狭小的玻璃导管里,即使点燃棉花条,都会因里面缺氧而最终熄灭。能越烧越旺,证明产生氧气!

实验不足之处:阿柯认为应该在二氧化碳发生装置后再接除杂、干燥装置,确保与过氧化钠反应的是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提高实验说服力。

不明白之处:在棉花燃烧后可以看到,好像有液体的东西往下掉。不知道是视觉上的错误还是实验本身会有这个现象。但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是没有液体产物产生的。求大神指点!!!

注:由于视频占用空间和极大消耗服务器,本人就不直接上传视频了。有需要的同行或者学生想要本视频,可以在本日志下留言。本人见字后会尽快将视频分享到你的邮箱。

量气装置中两液面保持相平再读数分析(实验视频)

高三第一轮复习已到尾声,现在进入化学实验最后一章书的复习中。化学实验是我们这些地区考生的弱项。也难怪,限于实验室的配置和学生安全问题,学生实验很少开展,只是老师演示实验较多。在复到到化学实验中几种特殊组合装置中的“量气装置”的理解与分析中,课本只是给出结论,而没有对结论作出详细的分析,这些学生的理解记忆造成很大的影响。毕竟,理解了就容易记忆了。死记硬背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也不是理科生的强项。为此,阿柯以两种常见的量气装置的实验操作分析对此问题作一下解释,希望对学生复习有帮助。

一、第一种装是利用集气瓶、量筒,采用排水法测量气体体积,装置如下图所示:

左边发生装置产生的气体把集气瓶内的水压到量筒里,最后读出量筒内的液体体积就是左边发生装置产生气体的体积。注意,量筒导管的下端一定要在液面下。在这个实验中,通常会有以下几个问题:

1、读数时要使集气瓶液面与量筒内液面相平时,再读数。否则产生误差较大。

这个问题有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使两边液面相平?保持两液面相平,是为了使两边气压相等。减少实验误差。因为实验前装置内的气压与量筒的大气压是相等的。所以只有在反应后也保持两者相等,所得出来的体积,才等于气体体积。

2、如果量筒内的液面高于集气瓶液面,得出的气体体积是偏高还是偏低。

是偏低的。因为量筒的液面高于集气瓶的液面,使得量筒内的液势差对休气瓶内有一个液压,使得排出的液体比实际的液体少,实验值偏小。例如正常应该排出10毫升,由于量筒的高位液压,实验排出9毫升,实验结果偏小。

3、如果量筒液面高了的话,如何调整?是把量筒上移还是下移。

下移。下移的话,消除了液面差造成的压力,使难于压出的液体再流到量筒内。所以量筒液面高于集气瓶液面,下移致两液面相平后再读数。

二、第二种装置原理与第一种相同,只是装置不同,如下图:

读数前也必须两液面相平后再读数。当量气管液面高时,量气管应该向上移这样可以使量气管液面和水准管液面相同,消除因压强变化导致的测量不准。

下载测量气体体积实验视频:

PS:在回答使两液平相平的操作时,很多人纠结到底时向上移还是向下移,其实阿柯觉得最稳妥的回答是“上下移动,直至水准管和量气管两液面相平再读数”,根据现高考评分标准,不会扣分。因为不管你知不知道向上还是向下移动,实际操作时基本都需要上下移动来找最准确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