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热反应实验视频

铝热反应是高中化学必修2的一个重要实验。主要是利用金属活动之间的置换反应:2Al  +  Fe2O3 = 2Fe  +  Al2O3

lyfy0仪器、试剂说明:纸漏斗(防暴)、镁条和氯酸钾都是引燃剂、铝粉和氧化铁粉末为铝热剂、蒸发皿(盛满沙子,防炸裂)

用量说明:Al粉为2g、Fe2O3为5g,是根据方程中的物质的量之比,折算成质量得到的。Al粉所需质量比理论值略高,是为了保证Fe2O3能完全被置换出来。

引燃剂:先点燃镁条,镁条放热致使氯酸钾分解,氯酸钾分解产生的氧气使镁条燃烧更迅速。放出的热量促使铝热剂之间的置换反应发生。

应用:一般用来冶炼熔点高,难以冶冶炼的金属,如铬、锰等。利用这个原理,可以应用在野外焊接铁轨(被置换出的铁呈液态,证明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注意:被冶炼的金属活动性(还原性)一定要比铝弱,反应才能发生。因为要满足还原剂的还原性要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实验视频截图:

纸漏斗填好铝热剂、氯酸钾后,点燃镁条,插在氯酸钾中。

lyfy1

引燃后,剧烈反应,火星四射,场面非常震憾!

lyfy2反应后,铁水灼穿纸漏斗下端,掉落到蒸发皿的沙子上。形成红热的块状固体。冷却后呈灰黑色。

lyfy3以上实验视频为同行收集分享,如需要,请在本日志下方留言处留下邮箱。阿柯见字后尽快发送。

如果第八周期排满,为什么可以排50种元素

元素周期表现在只排一到七周期,第七周期还处于未排满状态(可能已排满,只是未对该表数据进行更新),有人对于元素周期表的编排规则作出假设,若元素周期表的第八周期排满,那么一共可排多少种元素呢?

现在一至七各周期元素种类数为:2、8、8、18、18、32 、26(第七周期若排满,也应该是32种)。根据编排规则:

第一周期 2*1^2
第二周期 2*2^2
第三周期 2*2^2
第四周期 2*3^2
第五周期 2*3^2
第六周期 2*4^2
第七周期 2*4^2
第八周期 2*5^2=50
注:1^2表示1的2次方
或者可以根据:
若元素处在周期是奇数周期,则含有的元素种数为:(n+1)*(n+1)/2种;
若元素处在周期是偶数周期,则含有的元素种数为:(n+2)*(n+2)/2种;
其中n为周期数,
依据公式可知第八周期若排满的话,应该存在50种元素;
以上都是根据各周期元素种类数找出规律,得出计算公式,如果按照大学结构化学元素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则可以更直观地排出50种

收集乙酸乙酯为什么用饱和Na2CO3而不用饱和NaHCO3

乙酸乙酯制备实验用,收集时采用饱和的Na2CO3,目的有三个:

1、溶解随乙酸乙酯挥发出来的的乙醇;

2、除去随乙酸乙酯挥发出来的的乙酸,也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3、降低酯的溶解度,便于分层(乙酸乙酯在饱和的无机盐溶液中溶解度低)。

这时,有学生就会问:能不能用饱和NaHCO3或者饱和NaOH?

分析:饱和NaOH溶液可以溶解乙醇和除去乙酸,但由于酯在碱性条件下会发生水解,且水解过程不可逆,水解程度大,会减少酸的损失,故不能用饱和NaOH;

而不用饱和NaHCO3溶液的原因是等物质的量浓度NaHCO3和Na2CO3,后者消耗酸更多,且Na2CO3溶解度比NaHCO3大。为保证乙酸尽可能完全除去,选择饱和Na2CO3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