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做完2017广州二模理综化学,有点感想

不管自己是否任教高三,每年的广州一、二、三模,广东高考理综化学卷我都会做一遍。今年,也不例会。广州一模做完后,感觉不理想,才89分。其中27题多空答案与标准答案有出入,仅这题就失5分,很郁闷。后来与高三同事交流,同事直接质疑27题设计是不是本来就存在争议。二模也考过多时了,试卷也早已拿到,但自己一直都没有心情做。今天五一第二天的假期,无所事事,回了趟学校给宿舍阳台的花浇浇水。回市区时,看到桌面扔了好几天的二模试卷就带回做了。

刚做完,感觉二模试卷设计比一模的明朗好多(也就是题意不会给人造成很大的误解)。网上对照了标准答案,比一模好了点,94分。这个算是比较正常的分数。因为照往年练习的分数看,基本也就是95左右。鲜有拿100分的,除了某一次的(好像是12年的)拿了个满分。说说自己做的感觉和失分情况吧。

选择题42分照例拿满。但其中的11题还是把我卡了一下,幸好不费多时就识别出坑点。重新看看选择题11题:A、把浓盐酸滴入MnO2中,现象是“产生黄绿色气体”,这个缺少加热,错;B、浓硝酸遇铝,不会产生红棕色NO2,因为常温下钝化;C、酸化的FeCl2滴入H2O2中,溶液变成棕黄色,这个反应方程式是:2FeCl2 + H2O2 + 2HCl = 2FeCl3 + 2H2O,这个没有气体放出,也错;D、Fe2(SO4)3滴入铜粉中,三价铁变二价,铜单质被氧化成二价铜,溶液变蓝,但不会有黑色固体产生,也错。分析完愣了,那里出问题了?重新梳理一遍,发现C选项猫腻。把酸化的FeCl2滴入H2O2中,因为是逐滴滴入,开始时H2O2过量,把滴入的少量FeCl2氧化成FeCl3后,Fe3+对H2O2催化分解,即会产生O2。差点入坑。

26题(1)第3小问,C瓶溶液的溶质漏填NaOH,扣1分。其实也不是漏填,之前写的答案就是NaOH、NaClO、NaCl(因为题干说饱和NaClO溶液PH才11,但C为12,所以当时就觉得应该有NaOH)。后来划掉NaOH的原因是,如果C还剩NaOH,那么D瓶怎么会使紫色石蕊褪色?C瓶若NaOH过量,应该不会再有Cl2进入D瓶才对。这一分真的扣了,我也还想不明白。唉~~~

27题扣了2分:其中一分是倒数第二问中Bosch反应必须在高温下才能启动,原因是“活化能高”,没想到,而错用吉布斯自由能中,反应熵变减小,高温利于焓判据。最后一问“新方案”优点“氢气利用率100%”,答成“转化等量CO2需氢气少,减少电解水的能量损耗”,再扣1分。

28题同样扣了2分:其中1分是错在写铋离子水解离子方程式时,生成的BiOCl没有写沉淀符号。这个是由于没充分提取题干信息而造成的。题目中已指明BiOCl是混入浸出渣中的,这就证明它是难溶物。最后(5)中,“母液2”中可回收的主要物质NH4NO3,错填成“氨水”。

36有机合成题,错得真是有点丑愧。本学期说是上有机,遇到命名题目时,常常提醒学生,不要把丁二烯写成二丁烯。结果,今天我就把“丙酸二乙酯”错写成“丙酸乙二酯”。

35题由于我校不选做,所以今晚没有做这一题。相信做了也拿不了多少分,毕竟不开选修3,结构化学考点遗忘率很大。

烯烃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是不是都会产生二氧化碳

在学习烷烃与烯烃性质对比时,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除去CH4含有的少量CH2=CH2时,不能使用酸性高锰酸钾的洗气瓶,因为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时会产生CO2,引入新的杂质。那么是否意味着所有烯烃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时都会产生呢CO2

当然不是!要理解好这个问题,得首先从烯烃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的原来来分析:乙烯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时,是先断开双键,然后在“断开”的两半,各接上一个氧原子。如:CH2=CH2双键断开时,得到两半“CH2=”和“=CH2”(这两半是一样的)。然后在断开的半个双键处接上一个氧,如:O=CH2。这个其实就是甲醛!醛基具有还原性,会断续被氧化成甲酸HCOOH。然而HCOOH分子中还是有醛基结构,会继续被氧化成HOCOOH。这个结构中1个碳原子接了2个羟基,会自动脱水,再形成一个碳氧双键,成为O=C=O,这个就是CO2。如下图:

再看CH3CH=CHCH3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时,双键断开时,得到两半“CH3CH=”和“=CH2”,根据上述原理,两半接氧原子后得到CH3CHO和CH2O,两者氧化后最终得到CH3COOH和CO2。

但如果是CH3CH=CHCH3时,双键断开时,得到两半都是“CH3CH=”,则氧化后得到的只有CH3COOH。

综上所述,烯烃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是到底有没有CO2,要看该烯烃有没有“=CH2”这一结构,如果有,这一结构最终会被氧化成CO2。

有关同系物概念的一个题目

原题:醇类化合物在香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面所列的是一些天然的或合成的醇类香料:

d043ad4bd11373f0ccd0c729a70f4bfbfaed049c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可用酸性KMnO4溶液检验①中是否含有碳碳双键
B.②和③互为同系物,均能催化氧化生成醛
C.④和⑤互为同系物,可用核磁共振氢谱检验
D.等物质的量的上述5种有机物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消耗钠的量相同

答案为D,此题难点是C,C中的后半部分“可用核磁共振氢谱检验”是对的,但④和⑤不是同系物。

同系物的概念:一般的,我们把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若干个“CH2”原子团的有机化合物互相称为同系物。同系物一般出现在有机化学中,同系物必须是同一类物质(含有相同且数量相等的官能团,羟基例外,酚和醇不能成为同系物,如苯酚和苯甲醇)

同系物特点:

1.同系物一定符合同一通式;但符合同一通式的不一定是同系物。
2.同系物必为同一类物质。
3.同系物化学式一定不相同。
4.同系物的组成元素相同。
5.同系物结构相似,不一定完全相同。
6.同系物之间相差若干个CH2原子团。
对比④和⑤两种结构,似乎都符合同系物的概念和定义。问过度娘,有网友说④和⑤的结构不相似,如果把⑤结构“上面”O-CH3的O接在苯环与-CH2CH2OH之间形成-O-CH2CH2OH,或者将⑤结构“下面”的-OH接到上面的O-CH3形成-O-CH2OH,才算是结构相似。
按上述网友的理解,同系物的结构相似是否可以理解为:除去多出的n个CH2,剩下的应该是一样的(酚和醇除外),这样的结构才是相似,才是能互称为同系物。比如甲苯和二甲苯,都是苯的同系物,因为除去多出来的-CH2,都只剩下苯环;又如苯甲酸和苯乙酸,除去多出来的-CH2,也只剩苯甲酸结构。如果把题目中⑤结构“上面”O-CH3的O接在苯环与-CH2CH2OH之间形成-O-CH2CH2OH,然后把多出来的上面的CH2去掉,两者结构就一样了。如果不作这样的调整不管我们把⑤结构中那个位置的CH2去掉,都不可能得到和④一样的结构。
上述分析,如果有错,还望能指出,谢谢~
日志

要从苯酚的乙醇溶液中回收苯酚,合理的操作步骤是

①蒸馏 ②过滤 ③静置分液 ④通入过量CO2 ⑤加入足量Na ⑥加入足量NaOH溶液
⑦加入乙酸和浓H2SO4的混合液后共热 ⑧加入足量的溴水
答案是⑥①④③
这个答案是很多书本上的参考答案,但阿柯认为这个答案最后选了③静置分液,根本不合理。
首先加NaOH溶液使苯酚变成苯酚钠,然后再选择蒸馏把乙醇蒸馏出来。再然后就是用过量
的CO2把苯酚钠转变成苯酚。走完第三步后,就是成为苯酚和碳酸氢钠混合物了。
苯酚难溶于水,得到的应该是悬浊液,应选择过滤出苯酚才对。分液是用来分离互不相溶的
液体时才用吧。所以阿柯认为答案应该是⑥①④②更为合理。不知道自己的思路有没有什么问题。

正解:

热的苯酚浓溶液冷却后,只呈现浑浊,没有晶体析出,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苯酚的熔点很低(常压下为43℃),含水的苯酚熔点更低,当苯酚含10%以上水时,在常温下就会呈液态。因此,苯酚加入水中得到的浑浊液,实际上是液态苯酚和苯酚水溶液的混合液(实际属于乳浊液)。由于混合液温度低于65℃,因此,液态苯酚与水不能完全互溶而呈浑浊状。又因为在这种浑浊状的混合液中没有固态苯酚小颗粒,所以即使久置后也不会有晶体析出。这种混合液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而要用分液的方法加以分离。

关于间甲乙苯的系统命名

间甲乙苯的系统命名有很多个版本:1,3-甲乙苯,3-甲基乙苯,3-乙基甲苯,1-甲基-3-乙基苯等。这几个版本的命名,各种资料书、各种版本的练习题中,所支持的正确命名法都不一样。第一个就是根据教科书上的间二甲苯系统命名为1,3-二甲苯而得出的1,3-甲乙苯。第二个就是以乙苯为母体,甲基为取代基而得出的3-甲基乙苯;第三个则是以甲苯为母体,乙基为取代基得到的3-乙基甲苯。最后一种就是以苯为母体,结合烷烃的命名原则得出的1-甲基-3-乙基苯。由于苯的同系物的命名,一般以苯为母体,所以部分人认为1-甲基-3-乙基苯最适合。但阿柯认为,1,3-甲乙苯和3-甲基乙苯也没问题。因为苯同系物只是一般以苯为母体命名,没有明确说必须以苯为母体命名。则上面四种系统命名都应该合理才对。毕竟这照着这几种命名都能一致得出间甲乙苯的唯一结构!

脂环烃属不属于脂肪烃

有的书上说链烃和脂环烃都属于脂肪烃。而有的书说脂肪烃只指链烃(如人教版选修5课本)。出现这个问题是由于分类标准不同。若按碳骨架分类,有机化合物分为链状化合物和环状化合物,这时脂肪烃就不包括脂环烃。但脂肪烃的性质与脂环烃的性质相似,从性质角度分类,两者均属脂肪烃。而在答题时,则要注意了,人教版选修5课本上就有“人们常把链状烃称作脂肪烃”,所以人教版中,脂肪烃不包括环己烷等脂环烃

收集乙酸乙酯为什么用饱和Na2CO3而不用饱和NaHCO3

乙酸乙酯制备实验用,收集时采用饱和的Na2CO3,目的有三个:

1、溶解随乙酸乙酯挥发出来的的乙醇;

2、除去随乙酸乙酯挥发出来的的乙酸,也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3、降低酯的溶解度,便于分层(乙酸乙酯在饱和的无机盐溶液中溶解度低)。

这时,有学生就会问:能不能用饱和NaHCO3或者饱和NaOH?

分析:饱和NaOH溶液可以溶解乙醇和除去乙酸,但由于酯在碱性条件下会发生水解,且水解过程不可逆,水解程度大,会减少酸的损失,故不能用饱和NaOH;

而不用饱和NaHCO3溶液的原因是等物质的量浓度NaHCO3和Na2CO3,后者消耗酸更多,且Na2CO3溶解度比NaHCO3大。为保证乙酸尽可能完全除去,选择饱和Na2CO3会更好。

分子内酯反应是属于取代反应还是属于消去反应

这次的广州一模30题中的邻羟基苯丙烯酸分子内羟基和羧基进行分子内脱从,发生酯化反应:

这个反应类型除了可以是酯化反应,可不可以是取代反应呢?大家都知道,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就属于取代反应,因为它符合取代反应的定义:有机物分子中的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者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取代反应。那么邻羟基苯丙烯酸分子内的酯化反应是谁取代谁呢??这一疑问证明,分子内的酯化在高中阶段不能直接按取代反应的定义去理解。

从大学理的内容去分析,分子内的酯化反应属于Sn2亲核取代反应。反应实际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酰基碳上发生亲核加成,形成一个带负电的中间体。第二步,中间体消除一个离去基团。所以不是单纯的取代反应。因为从形式上看好像是发生了取代反应,高中阶段有些人是按亲核取代反应,给这类型的反就定义成分子内取代。但这显然不够严谨。

分子内的酯化反应既然难定义为取代反应,那它属不属于消去反应呢?? 这相信是很多同行或者学生所会提出的。因为分子内的酯化反应脱掉了小分子水,类似于消去反应:消去反应也脱掉水和卤化氢等小分子。所以,很多人说分子内的酯化反应不属于取代,但属于消去。

高中阶段,消去反应是说分子内脱掉水和卤化氢等小分子而形成不饱和化合物。分子内的酯化反应脱掉了水分子,虽然没有形成不饱和键,但分子内酯化后成了环,从链状成了环状,根据不饱和度的计算[(2N+2)—M]/2 N为碳原子个数M为氢原子个数,成环后不饱和度增加。由此看来,分子内的酯化,定义为消去反应更为适合。

这就像乙酸乙酯的水解反应或者卤代烃的水解反应都属于取代反应,但如果是γ-环内酯水解生成γ-羟基丁酸,那么这个水解反应还是取代反应了吗?当然不是,它是加成反应,因为这个反应减小了反应物的不饱和度。所以,阿柯认为分子内的酯化反应定义为消去反应更为适合。

不过高中阶段的考试当中,应该回避这类教参教科书没有界定的、存在争议的问题(当然,或许没有争议,但高中阶段不好解释),因为取代反应与消去反应两者本来就存在定义上的重叠。类似的问题,还有卤代烃分子内去掉HX,而成环状,属于亲核取代,还是定义为消去?哈哈……所以这类问题高中阶段还是回避。